周韶华 官方网站

http://zhoushaohua.artlianhe.com

周韶华

总浏览人气:116048

周韶华,男,1929年10月出生于山东荣成市石岛,现居武汉。1941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。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,先后担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、湖北省文联主席,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,中共十三大、十五大代表。 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。受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湖北美术学院、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、山东艺术学院、中南民族大学、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客座教授,是西安美术学院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教授。曾获屈原文艺创作奖,2008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“终身成就艺术家”称号。2015年获评2014年度“中华文化人物”。多年致力于中国画理论与创作革新
查看详情>>

周韶华 艺术家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俯仰天地--周韶华学术研讨会综述

t018759462a7892dfa3.jpg


展览开幕式现场

人物名片

    周韶华,1929年生于山东省荣成市,1941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,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。2008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"终身成就艺术家"称号。2015年获评2014年度"中华文化人物"。现为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。先后举办多次个人画展,并相继出版文集《大河寻源》《感悟中国画学体系》以及《大河寻源画集》《周韶华汉唐雄风画集》《荆楚狂歌--周韶华画集》等个人画集十余部。


    6月2日,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"周韶华捐赠作品展"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。展览分为绘画作品、诗稿书法、采风手记、创作素材、手稿5个部分,展出周韶华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的163件作品,代表了周韶华各个时期的创作成果。此次捐赠,不仅丰富了国家画院院藏,也为国家增加了艺术财富,体现了周韶华心系中国美术的大家气度和长者风范。


    参加开幕式的领导嘉宾有中国文联党组成员、副主席、书记处书记左中一,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,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、驻会副主席、秘书长徐里,文化部艺术司文美处处长刘冬妍,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主席邓长青,湖北省文化厅科教处处长肖华慧,湖北省美术院院长肖丰,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谢晓虹,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刘勃舒,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,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等。


    开幕式上,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向周韶华颁发了收藏证书,并举行了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"周韶华艺术研究所"揭牌仪式。据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纪连彬介绍,此次捐赠是中国国家画院关于画家个人收藏的一个重要项目,周先生的作品将纳入国家捐赠的收藏系列,这也是国家收藏的又一新成果。此次通过展览、画册、研讨、宣传推广等形式对周韶华的艺术进行深度梳理,同时实现艺术共享的社会功能。他表示,"周韶华艺术研究所"的成立是一个开端,此后将进一步推动对周韶华艺术的研究工作,深入探讨周韶华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贡献,以及他的艺术探索对中国美术继承与创新、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借鉴意义。


    开幕式后,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主持,召开了"俯仰天地--周韶华学术研讨会"。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分别就周韶华的艺术创作、理论建树之于中国当代美术的意义发表了自己的观点。下面为研讨会发言摘要,以发言先后为序。


邵大箴(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):


    周韶华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两个"反对",一是反对过去20世纪以来不中不西的国画模式;二是反对纯粹的传统文人画。他没有系统学过文人画,但是他对文人画有所认识、有所体会、有所批判。包括他自己的画也不是纯粹的文人画传统,文人画的那些东西不多,但他开辟了另外一条道路。他是画版画出身的,又学习吸收了文人画的情趣,同时带有批判精神,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。他的成就在于折中了中西的传统,尤其是文人画的传统,又大胆地对现实生活进行创新,他的这种画法对我们启发很大。我们中国的文人画是非常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,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,但是文人画不是我们唯一的中国画的传统,我们不能忘了文人画之前的传统,而周韶华看重的是整个大的传统,一直到当代的艺术,他都从中吸取资源,我想周韶华的创造意义就在于此。


杨晓阳(中国国家画院院长):


    我在西安美院的时候专门请周先生到西美做了一个展览,当时大家看到作品就被震撼到了,一个是作品幅面大,另一个是早年的版画和水墨,它们有大量中西结合的地方。周先生按出身来说,没有学过西画,但是当时展览作品中有几个佛像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明暗过渡非常精彩,而且颜色处理也很微妙、合宜,在宣纸上用国画的颜色和墨色,竟然画得像古典油画一样。如今,周先生还在不断推出新的作品,我觉得他的作品凝聚了很大的精神力量,他是真正的中国风格、中国气派,体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标准。


庞井君(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):


    我是学哲学出身的,我对周韶华先生很尊敬,尊敬他的艺术,尊敬他的人格。同时我也非常尊重他哲学层面的思想,虽然这些思想还不是那么系统,在哲学上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地方,但是我想这样一些深入的思考,一定能对中国美术的发展、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的力量。同时对我来说,也能使我从中吸收营养,继而推动哲学的发展。


刘骁纯(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):


    今天回顾周老的作品,我有一种"从高原向高峰推进"的期待,我希望他不要再横向开拓,而能不能在一个点上,打得深一点,他必须要创造一种经得起反复推敲的、高水平的自己的笔墨。在他后期的绘画中,他用了挪用、拼贴的方法,把很珍贵的拓片直接用到绘画中去,这是他大胆地往前推进了一步,用了一些冷抽象结构,跟民间的图式结合在一起。一个东西,它从有意象到达到一个高度,是很远很远、很难很难的一条路,我们期待看到周老能从高原向高峰再推进。


卢禹舜(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):


    周老是不忘初心、心有乾坤的一个大画家。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周老的作品成长起来,可以说他影响了一代人。周老首先是一个善于思考、勤于总结、并且努力实践的文化人,因此他也是画家中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的一位艺术家。我认为他的整个艺术实践过程,就是日益创新的一个过程。另外他绝对是一位同步于时代的艺术家,他的艺术创作具有时代性。我们在探讨重大题材的创作过程当中,受到周老的启发也很大,理论上继承经典、延续血脉、提升创作实践的精神,而在实践中他的表述方式又还是中国式的,因此其成果最具东方精神、最有中国风格。


何韵兰(著名画家):


    周老的精神力量感召了很多人,其中有批判精神、创新精神、英雄主义精神。他能画汉唐雄风、大山大水,为什么我们做不到?我想这与他在部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,现在中国很缺失的英雄主义精神,在他身上却很明显。他有高昂的创作激情,还能遵循自己的内心,不受环境影响去画画。而且他的生活和创作是密切结合的,他一直生活在大山大水中,一边生活、一边思考、一边创作,这种好奇心和进取心值得我们学习。


程大利(中国美协理事):


    周老师是我的忘年交,在我人生的道路上得到过他的很多帮助。在八五思潮之时,《江苏画刊》遇到了停刊危机,周老以一个老军人、老共产党员的身份写了一封信给江苏省委,使这个刊物保存了下来。我觉得周老是对新时期美术做出开拓性贡献的书画家,而且这种开拓性随着历史往前推进,他的意义会越来越大。在艺术实践方面,他的作品是他主张打通古今、中西,"全方位观照"观念的诠释。


曾来德(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):


    周老有文人的情怀、有军人的意志、有批评家的真诚、有艺术家的激情、还有思想家的智慧。一个像周先生这样的艺术家,相当长时间肯定充满争议,他想的问题都在别人之前,他做得也比别人早,所以我们很多人是不可能跟他在同一个认识线上的。另外,这些年周老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书法上探索,他把中国书法的结构局部放大之后,形成了他具有现代冲击力和视觉张力的绘画风格。


王镛(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):


    周韶华先生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代表画家和美术理论家,他的绘画创作和理论建树都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,现在中国改革开放没有结束,所以周韶华的创作和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,对我们当代美术创作有多方面的启示,尤其是他开拓了中国画走向现代的道路,这一点特别值得关注。周老已经形成了简约、雄强的个性化笔墨语言,他把"隔代遗传"一直追溯到远古、原始文化,而且运用了很多的彩陶符号引入到他的画面,但图案化的写实的造型不是周老的特长,相反他可以向中国的抽象水墨方面发展,希望他以后能从原始文化中,提炼出更加简括、有力的笔墨线条来营造他的画面,使画面更雄强有力。


姜宝林(中国国家画院院委、研究员):


    周老的画有三个突出特点。一、充满现代感、当代性。周老的画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来,是从中国的传统走来。二、周老的画大气磅礴、有冲击力,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派,这完全是他对大自然切身的感受和真切的感情,看周老的作品使人充满了力量。三、周老的创作精神非常值得学习,虽然已经年近九十,但他是学到老、画到老,有新作品不断涌现,而且对任何艺术相关的思考都充满了热情,所以他在这个年龄还能画出这样的作品,并无私地把作品捐给国家,我们应该向周老致敬。


张江舟(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):


    改革开放以后,整个中国画界,尤其是我们这些刚刚接触中国画的年轻人心目中,感觉有一个迷茫期,也不自信,而周韶华先生在那个时期提出了"隔代遗传""全方位关照""横向移植"的理念,给了我们很多信心。他对中国画的探索和进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我甚至感觉中国画之所以有今天,跟周韶华、吴冠中这两位先生的积极倡导分不开。所以我认为周先生是具有现实文化意义的画家。


林木(四川大学美术学院教授):


    周韶华先知先觉,整个国家处在一种西画的迷茫中的时候,他在大河寻源,寻中国的精神。他找到了汉唐的雄风,他找到了仰韶的精神,他在寻找中国艺术的基因,他不能不用他的一种大思维、大视野、大格局和大气象,因为中国就应该这样,这是周韶华跟我们今天很多的艺术家截然不同的地方。今天的周韶华虽然步履蹒跚,但是他的激情还在,他肯定画到最后,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,他用他的这种大格局、大思维在时空里面寻觅,他在这里创造了自己的语言,一种非常当代的、又非常中国的语言。


赵力忠(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):

    今天我们为一个画家办一个艺术研究所,在国家画院是第一个,因为周先生的东西很丰富,不仅体现在作品中,也体现在他的著作上。我们还有一件事情不要忘记,在八五新潮的时候,不仅有《江苏画刊》,还有湖北美协办的《美术思潮》,也体现出当时他们很敏锐的思考,而这两本杂志在当时能办起来,周先生功不可没。


张晨(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):


    周先生的早年军旅生活,新中国成立后在地方美术机构、艺术院校的组织和创作经历,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在《美术》杂志的工作经历,无疑对周先生的创作都产生了影响。今天成立"周韶华艺术研究所",有两点值得研究和总结。一是他在湖北长期主持美术工作,特别是1978年又调回湖北后的一段时间里,他除了自己努力进行中国画创新尝试,还积极探索推动美术教育的开放和革新,影响和培养了一批如曾梵志、彭德、邓平祥、皮道坚、鲁虹等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人才和理论家,这批人对现今中国艺术的发展都起了尤为重要的作用。二是周韶华的生活背景及领导工作经历,必然使其对除绘画选材、技法之外的中国美术的发展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,捐赠的这批文献资料或许对此有所帮助。


郑工(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):


    大家经常提到大气象、大格局、大手笔、大胸怀,这几个"大"字,在周先生的画里都具备,这和尺幅的大小没有关系。他的思考体现出他是一个纯粹的画家,他一心一意扑在绘画上,绘画仅仅是绘画。周先生给我们的启示是他还在思考,而这种思考也体现在这次捐献的作品中,相比起他前期的作品,我觉得他已经转换了一个角度。他用自己的笔墨做学术的总结,这更是他近期自身思考的结果。


陈池瑜(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):


  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,周韶华举办了"大河寻源"画展,在北京、上海、武汉都展出,这对中国画的革新和当时的美术思潮、国画改革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。表面上看起来他的画很现代,但实际他是非常重视传统的,他把现代的思想和现代的形式结合在一起,也把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文化结合起来,而且他开始得很早。现在他把北方豪放的气派和南方的浪漫主义结合起来,同时他也很重视文化里面的想象,这种南北结合也形成了他的风格。


王志纯(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):


    一般说,到一定年龄很多东西要退化,周老是相反的,他到了一定年龄以后,创作的思维与灵感可以说是一发不可止,他永远有鲜活的东西,不断地求变,因此他每一次举办展览都是艺术的升华。最可贵的是他暗合着一个时代进步的步伐,他的行走与时代审美同步,是一个有共振的画家,他是一个时代的领衔者。


陈孟昕(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):


    他多次探访黄河、长江的源头,但是他的作品不是自然山川的真实写照,而是一种意象型的创造,他在自然中更多是采气,而不是写生。他不是超然物外、云游四方的侠客,而是有担当的,他考察体验主要注重的是审美体验,所以他的作品气势浑厚博大。他强化写意,淡化写实;强化抽象,淡化具象。他的作品中有自己的审美追求和创作观念,我们不能用文人画的标准来衡量他,因为他根本不追求笔墨,他的追求是现代的,他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的标准。所以在研究他的时候,也不能用原来固有的标准去解读。


丁宁(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):


   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,半个世纪的山水画革新,到今天已经蔚为大观,几个画家加在一起,给我们最大的感受是创新的这一派已经走得非常非常远了,他们的成就要瞩目、要反思、要研究,而周韶华是这半个世纪里面,中国画走向一个新的时代格局的一个代表。因此这个个案非常重要,放在中国国家画院成立一个研究所,它的意义,可能在半个世纪以后来看会更明显。


高天民(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):


    周先生是开创时代的画家,八十年代的时候他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,而且在随后的实践中,也成就了自己的风格和面貌。周韶华在国画界思考中国画到底该何去何从之时,提出了"大传统"的概念,说要去找寻中华民族最原始的、最宝贵的东西。周先生是一个很有思想的艺术家,他提出的这个大传统的概念,在今天乃至今后仍然具有重要意义,值得我们重视。


何加林(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):


    周韶华先生的作品里充满着一种激情、一种直率,他的绘画技巧简单,却重在表达一种情感、表现一种思想。他用这么简单的技巧达到很博大的气象,这与他本身的气质有关。今天展览开幕式上,他的几句发言不像一个将近90岁老人说的话,充满了明晰的理念,这些跟周先生的内在息息相关。


于洋(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):


    我认为周韶华先生的寻源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三个层面。第一个是自然造化层面的,母亲河之源;第二是人文精神层面的,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源;第三个艺术创造层面的,是造化出来的寻源。我们可以看到周韶华先生从1983年《大河寻源》开始的作品,就已经显现深刻的张力和对于传统的再发现、再认识和再创造。周先生讲过,鲜活的机制能够激发自己的活力和感动。周韶华用他的艺术人生去践行了这样一种鲜活机制,而且他的画里面能让我们读出大宇宙的生命意识的东西。这个东西也是中华民族的,是我们传统里面的主脉。


陶宇(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):


    周韶华先生出身贫苦,早年随着军队不断地南征北战,后来做宣传工作,又学习美术,这样一个经历奠定了他艺术的基因,是革命的精神、浪漫的气质、质朴的精神。艺术家的创新是一种本能,一个是往深里面去探索,一个是纵向的吸收,这两条道路殊途同归,周先生把各种内涵不断吸收到他的创作中,这种广度是前所未见的。但他没有离开自己的单纯、质朴、浪漫、雄浑,他的艺术没有走向完全观念化、完全的抽象,他始终在保持形式美的深厚感情中去探索新的艺术样式和风格。


徐沛君(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):


    本次的研讨会名为"俯仰天地",非常切合主题,俯和仰都是要求大视角的观照,它和观、察是相对的,察是明察秋毫,从细处进行审视,从这个角度来讲,周先生是发扬了中国古代"广大"的传统。另外,我认为周先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,他追求什么完全发自内心,他一旦确定自己的道路便矢志不移,从这一点来讲,我对他充满敬意。


顾平(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):


    对周韶华先生作品的整体感受是两个字:大气。我来自江南,对他的创新和改革感到惊叹,为他画中体现的黄河文化、长江文化、中国文化的磅礴气派所震撼,当代的中国画家应该从中得到启发。周先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都体现在他的绘画精神里面。


张桐瑀(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):


    周先生在艺术道路上探索这么多年,初心不改的精神是值得画家学习的,更重要的是他刺激了中国整个画坛,使中国国画界有机会重新反省自己,在他的刺激下,我们要重新去审视,他给了我们这个机会。他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,还将继续产生影响,直到我们真的找到了自己的方向,所以说周韶华这一批人对当今中国画坛来说是一个财富。


朱其(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):


    周韶华的画很博采众长。他的山水画结构还是写实主义,只不过把局部的肌理朦胧化、风格主义化;他把中国远古时期、上古时期陶器的图案局部放大,变成一个抽象结构,同时注入了书法性,但又往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靠,很有特点。此外,周先生的画在气韵上有一种阳刚气息,这是很少见的,尤其是唐以后,山水画朝阴柔化发展。但是他的阳刚不是西北彪悍的阳刚,他有楚国的内在柔美,是柔美和阳刚的混合,而这气质也只有产生屈原《离骚》的湖北那一带才有。


陈明(《中国美术报》副总编):


    周先生是反方向的一个探索,他是按西画的路径来走,却与中国传统越走越近,这也体现了"隔代遗传"。他从自然空间到精神空间,再到"道"的空间。周韶华的艺术在空间上逐步摆脱了物理空间的约束,进入了精神的自由空间,再升华为道家逍遥游的无垠空间。在周韶华的艺术空间当中,浪漫的想象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相互支撑、相互生发,焕发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。在他的笔下,自然万物与人的精神相勾连,处于一个相互类同、相互感应的关系当中,在大宇宙的世界当中,气化氤氲,流衍不绝。


董雷(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副主任):


    周先生的作品体现了他对形式美感的极致追求,他作品表现出来的天地壮美不单纯是感性的,而是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体现。我很钦佩周先生作品当中所表现出的奇幻的想象力,他的作品,特别是他的小幅作品中表现出的天真烂漫,对人本性的追求,是作为晚辈很折服的。同时,他在创作中对灵感捕捉的那种准确性也让人佩服,以至于他的作品始终处在变化中,他一直在勇攀高峰。


张晓凌(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):


    我们院为周先生成立了艺术研究所,是国家画院第一个以个人名义成立的艺术研究所。我们是有点犹豫的,因为我们前面还有我们的院长李可染先生和黄胄先生,他们两个都没有成立专门的艺术研究所。另外,成立之后会不会有一些议论,名家又太多,如果每人成立一个研究所,也是问题。所以我们希望"周韶华艺术研究所"成为一个开端,我们要探索以个案为主体的研究所有没有扩大的可能性,希望得到大家的共同支持。


扫一扫关注微官网